01
角川武藏野博物馆
角川武藏野博物馆是一个未来主义的文化迷宫,在当代语境之下讨论各种二元对立关系,如城市与郊区,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等。建筑师尝试在三维空间中对这些二元关系进行探讨与呈现。项目所在的武藏野台地区域由周边四个地区的不同板块所拼合而成。
博物馆选用了花岗岩石材,其作为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材质,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破地而出的建筑造型。形态也将现代的郊区景观完美地捏合在了一起,包括北面的工厂,南面的住房,以及东侧的东所泽城市公园。
项目外墙所使用的2万片花岗岩石材来自中国的采石场,名为“黑色幻想”(Black Fantasy)。其最突出的一大特征在于黑底石面上的白色波点。建筑师还对石材的表面进行了特殊的粗糙纹理材质处理,以传达一种自然与人造的和谐统一之感。
博物馆主体采用了钢材结构,但考虑到外墙所承受的花岗岩重量,建筑师对外墙的钢框架进行了钢筋混泥土的工程技术加固。这样一来,整个博物馆所呈现的特殊比例关系可谓是远超大部分的常规建筑尺度,给人以特殊的空间体验。
博物馆“嘈杂凌乱”的室内主要陈列了被视为高雅艺术的当代艺术,还有动漫以及黑白空间场景,加上介于真实和虚假之间的各种“低文化”展览。尽管空间内的展览主题各不相同,但建筑师尝试通过统一的雪松胶合板、柏木和不锈钢网等材质将其串联在一起。
在一个名为“Edit Town”的空间中,建筑师将数个博物馆和图书馆空间融合在一起:空间的中央是一个画廊,而环绕四周的是图书馆空间,最外围的功能空间则是博物馆。
在博物馆和图书馆之间,建筑师利用六堵角度各异的墙面将两者区分开来,但同时又通过一个开孔使这两个空间有所呼应。在图书馆中,建筑师设计了多个雪松胶合板制成的书架。其独特的分叉树枝造型,犹如人脑中的知识结构网络。
建筑师设计了三种不同形态的书架以满足不同书籍尺寸的展陈需求。这样一来,这些书籍就可以完美地摆放在书架之上,并与前景所陈列的物件产生交流呼应关系。其中有一面长达85米的书架墙更是包含了44个不同的单元组块,产生了6类差异化的视觉图形。相应的,该区域也被命名为“书街”。
不同于上述提及的“书街”,“书架剧场”所使用的雪松胶合板书架则在垂直高度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给人“书籍峭壁”之感。整个书架墙高达8米,从地面直通天花板,也在无形之中将空间内多个功能组块串联在了一起,给人以迷宫探秘之感。
02
蒙特利尔圆顶生物科学博物馆
在蒙特利尔生活空间研究院发起的全球设计竞赛中,KANVA建筑事务所最终夺得了该项目比拼的桂冠。建筑师希望在来访者和科学博物馆之间建立一个沉浸式的空间体验,并借助生物圆顶技术将其变为现实。同时,生物圆顶技术的选用也意在回应当下热议的气候变迁问题,以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复杂思考空间实体化。
在项目设计初期,KANVA就对这栋复杂的建筑空间进行了细致地研究与推敲。建筑师甚至还将其视作一个由生态系统和复杂机械所组成的生命实体,以在设计中彰显该空间的内容主题。也正因如此,建筑师意识到该项目的全球性意义,以及空间设计中对细节把握的重要性。
因此,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寻求了多方的意见和指导,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其所设想的空间环境。建筑师首先关注于介入的设计手段如何能将已有的建筑遗产价值最大化,并于最终采用了一个新老结合的设计手法。
这样一来,来访者从入口进入该博物馆,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新老空间的对话与联系。此外,建筑师在保留现有天花板的同时,还在面向既有屋顶的一侧设计了大量的巨型天窗面板,使得足够的自然光照能够进入空间内部。
此外,建筑师还为该博物馆专属设计了一个参数化建筑表皮。这个预制的纯白结构在显示该项目结构工程技术的同时,还成为了当地的一个地标建筑。建筑师对其进行了精准的控制与调整,通过弯曲、悬臂和三角梁等技术和结构的组合,将这一地标性的表皮与主要的建筑钢结构铆接在了一起。
同时,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还预留了一定的调整量,以满足现场组装所需的微调。这个半透明的参数化表皮与巨型面板所组成的天窗交相呼应,营造了一种平静与无限之感。
KANVA建筑事务所的合伙人及项目负责人Rami Bebawi表示:“我们希望通过生物圆顶的设计将人们与其所身处的环境重新连接在一起。我们在该项目长达6年的设计周期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也让我们对事务所未来的项目方向有了更为明确的认知和信心。”
03
怀来湿地博物馆
这个湿地博物馆坐落于中国北京附近的最大湿地之中,是40种留鸟的栖息地和151种候鸟迁徙经过之地。博物馆向游客尤其是青少年传播湿地知识,并借助林业管理机构对科普爱好者进行教育培训。
项目的整体目标是实现对湿地扰动最小并融入自然的建筑,包含微影响、零排放和全循环三个主要目标。实现目标的方法首先是将建筑架空在湿地之上的环状漂浮策略,再借助低能耗建筑设计、自循环设备以及装配式建造。
湿地中环境的脆弱性要求建筑对自然的输出最小化。博物馆从设计出发,实现材料、能源和水系统的全循环。建筑采用钢结构预制装配式,从工厂制造到现场安装直至拆除,实现全寿命周期的材料循环。利用太阳能和空气能,实现能源循环。
建筑以架空在场地之上的策略尽可能减少对湿地的占用,并在场地内恢复自然湿地,同时在建筑屋顶补偿湿地景观,使得湿地净损失为零。
建筑表皮选择抑菌铜板,并随着时间从金黄色氧化为铜绿色,与环境融为一体。表皮与建筑的间隙和室外吊顶会成为鸟巢。根据研究成果,玻璃幕墙的图案设计了鸟类视觉敏感的100X50mm网格,防止鸟类误撞。雨水通过收集及中水处理实现循环利用。根据场地没有污水管网的现状,对污水处理自建了机械+自然的过滤净化系统,实现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污水零排放。
结合湿地公园的山水环境,将建筑以漂浮的圆环布置在场地之上,空间和形式考虑了对人与生物的共同重视,与自然联通的庭院和架空空间让鸟类、小动物和人能24小时进入半围合场地,使得建筑与环境共生。建筑以整体性的漂浮水平形态呼应环境的巨大尺度,以铜表皮的韵律感与场地绿色树林的肌理相呼应。
从碳汇方面,建筑尽可能减少占地,架空的建筑将自然空间还给湿地,围合的室外庭院通过架空层与自然场地相连通,室外保持了湿地的自然生态,保留了建筑周围的大槐树和油松林。
建筑公共空间借助天然采光、彩色光伏走廊、异形的主楼梯形成戏剧性的建筑空间。展厅与自然山水景观有对景的视线联系,使得湿地公园广阔的山水成为博物馆最壮观的展品。
结合湿地公园的山水环境,将建筑以漂浮的圆环布置在场地之上,空间和形式考虑了对人与生物的共同重视,与自然联通的庭院和架空空间能让鸟类、小动物和人能24小时进入半围合场地,使得建筑与环境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