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工、广东省文化厅文物局文物保护专家蔡晓宝先生受邀作客英国bet356体育在线官网沙龙。蔡晓宝先生以“文物建筑的保护-修缮-利用及其设计方法研讨”为主题,以“国家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物质文化遗产与非遗保护”、“中国传统建筑概说”、“文物保护工程案例解读”为提纲,讲述文物建筑的修缮设计。
蔡晓宝先生首先从“国家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讲起,指出我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国家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11-19人大常委会通过-2017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国务院令第377号-2017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01施行(2019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1998-03-01施行(2019版)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17 号)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 CHINA,2015年)
《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文化部2003年第26号令)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2003第119号(2011版)
《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试行)国家文物局 2013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2015)
《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 125-2016)
《古建筑测绘规范》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CH/T 6005-2018)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标准》(GB/T 50165-2020)
蔡晓宝先生概说中国传统建筑特色,提出中国传统建筑以“大木架构”结构体系为主,西方传统建筑材料以砖石为主,而现代的建材则是以钢筋混凝土为主。当下建材发展趋势是:轻质高强-绿色环保。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朴实素雅的风格,主要以茅草、夯土、木材、陶、砖(秦砖汉瓦)等为建筑材料,以木架构榫、卯组合为主要的结构方式(高台基、柱、梁、斗栱、枋、檩、椽等构件),按照整体布局、美学构图、建筑形制及结构需要的实际大小、形状和间距组合在一起,在规划选址、材质、色彩、韵律、比例、空间转换及外观造型等方面均有过很高成就。
中国传统“大木架构”建筑发展脉络大致反映了我国古代、近代宗法王朝社会结构的经纬度、有序性及超稳定大一统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的“大一统”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大木构架结构体系,曾达到“登峰造极”地步,宋李诫的《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等,集中国古代众多匠师的工程营造技技术之大成。中国传统大木构架体系对建筑的形制、结构、材质、色彩、尺度、比例等均有严格严谨的等级规定。
应县木塔·中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
针对文物建筑的保护和价值,蔡晓宝先生提出,文物建筑即建筑类不可移动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众多文物工作者不断努力下,大量濒危建筑类不可移动文物得到有效抢救、保护、修缮,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得以保护-传承-发扬-光大,由此扩展并提升了文物建筑的文化内涵。
此外,大部分的文物建筑因历史原因具有一定程度的“红色基因”,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革命传统教育等,进一步彰显文物建筑服务社会的功能,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第五条,文物保护工程分为:保养维护工程、抢险加固工程、修缮工程、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迁移工程等。
(一)保养维护工程,系指针对文物的轻微损害所作的日常性、季节性的养护。
(二)抢险加固工程,系指文物突发严重危险时,由于时间、技术、经费等条件的限制,不能进行彻底修缮而对文物采取具有可逆性的临时抢险加固措施的工程。
(三)修缮工程,系指为保护文物本体所必需的结构加固处理和维修,包括结合结构加固而进行的局部复原工程。
(四)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系指为保护文物而附加安全防护设施的工程。
(五)迁移工程,系指因保护工作特别需要,并无其它更为有效的手段时所采取的将文物整体或局部搬迁、异地保护的工程。
最后,蔡晓宝先生列举了古建筑迁移保护的案例。瑞典于2014年,实施了一个庞大的城市迁移计划,该国最北端的一个叫基律纳的城市,因为地面出现巨大裂缝,需要在20年内向东迁移约3.2公里。该城市中有一座被评为瑞典最美丽建筑的古老教堂,用卡车和起重机抬起并运行2公里,迁移到新地址。
我国较早的古建筑整体成功迁移,是在2005-2006年当时为了让道国家高速公路建设,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慈源寺3座总重达3500吨的文物建筑完成了整体迁移,耗资900多万元,累计移动1200多米,文物建筑完好无损,整个工程改写5项世界纪录,创下6个国内第一。
慈源寺始建于唐代,是中国罕见的融佛、儒、道三教为一体的文物建筑群,现存十余座建筑,其中的大雄宝殿、文昌阁、三教堂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然而,因当地地下有许多历史上形成的小煤窑采空区,且正在建设的安林高速公路不得不从该寺中部穿过,尽管“文物保护以不离开其原生环境为首选”,但此次的保护却因迫不得已而须挪走。
为使文物建筑最大程度地得到保护,经过文物专家长达一年半的调研、论证,并报请河南省政府批准,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决定对慈源寺中价值较高的大雄宝殿、文昌阁、三教堂三座建筑进行整体迁移保护。这是目前中国第一例古建筑群整体移动保护工程。
正如蔡晓宝先生所言,文物建筑的存在是国家文明史、民族文化史的传承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是历史文明的载体,是不可再生资源,是一座城市及村镇的记忆,是历史的见证者。它是一段文明的文化积淀,一旦损毁,古建筑本体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将不复存在。保护好先辈遗传下来的古迹文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